跨越时空的冒险:穿越历史与未来的魔力宝贝_跨越时空的冒险穿越历史与未来的魔力宝贝在线观看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

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联合主办

袁建勋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 “西部之光”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地方民族文化研究。在《青海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文章十余篇;主持完成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重大现实问题项目1项;参与编著《中国少数民族宗教艺术教程》《河洮岷文化概论》《河洮岷民间艺术》等。

范卫平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和先秦诗学、地方文化研究,出版专著2部,主编文丛2辑,主持科研项目5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9项、教学成果奖1项、校级“教学科研双骨干”3次、“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和“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各1次。

摘 要:《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是一部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河洮岷地区处于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区域,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极具经济开发价值。地方政府要深刻理解《规划》要求和精神,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发展战略平台相结合,用足用活这一政策,促进河洮岷地区民族经济长久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藏羌彝走廊;河洮岷;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国家文化战略竞争的时代。通过制定、运用和实施国家文化战略去获得本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是当今世界国家竞争的一个主要特点,已经成为国家间整体战略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调整,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体制改革中重要的一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为了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加大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2014年3月,文化部、财政部制定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这是一部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指导文件,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涉及川、黔、滇、藏、陕、甘、青等七省区,而河洮岷地区作为《规划》中的核心区域,如何领会《规划》要求和精神,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平台相结合,用足用活这一政策,关系到河洮岷地区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全文

一、全国文化产业背景下的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现状

跨越时空的冒险:穿越历史与未来的魔力宝贝_跨越时空的冒险穿越历史与未来的魔力宝贝在线观看

(一)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

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规律使文化与经济趋同融合的结果。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文化产业的发展又推动文化经济走向更广阔更深刻的领域。

经过“概念纷争”“政策出台”,进入“资本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日益呈现出以下特点:

1. 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它见效缓慢,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期,因而文化产业需要若干年获得政府的强力支持。各地根据各自的文化特色提出了不同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比如甘肃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于2013年提出并获国务院批准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结合起来,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把转型跨越发展与群众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加快文化大省的建设,探索一条经济欠发达但文化资源富集的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2. 以文化产业园区展现。纵观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多以园区为依托,加强产业的集聚,实现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为培育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从2004年至今,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五批265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四批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首批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各省都评选出了省级示范园区。

3. 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依托于自然资源,又不限于自然资源,通过一定的创意开发,使文化资源的价值翻倍增长。以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的旅游业集群为核心;以资本运营、信息共享、产品延伸等高效运转的商业辅助系统为支撑和以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良好、社会保障稳定的产业环境为依托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并具有高度开放性的全新的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已发展成为一种主流和大众旅游活动,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文化旅游占全部旅游的37%。

4. 配套政策保驾护航。政府对文化产业引导和扶持的途径主要是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反映政府对形势的判断和对发展目标的预设,表达政府支持什么、限制什么和禁止什么的立场,以此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走向和进程。2014年8月28日下午,文化产业研究专家范周在首届国际创意设计(山东)论坛上发言表示,80%的精力放在研究国家政策上,是因为企业家首先要对文化产业的特性进行了解。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是文化产业的主导,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全部市场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因此,他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需要若干年时间获得政府的强力支持。因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从政策的层面上做很好的研究。如果文化企业不对政策认真研究,那么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机会,还有可能是政府的财政支持,更大的损失是未能把企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到地方规划和国家的战略层面。2014年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15年来,政策文件发布最集中的一年,足显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

(二)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是在费孝通先生1980 年提出的‘藏彝走廊’这个民族学概念基础上引入了文化产业这一发展思路,建设以“藏羌彝文化走廊”为核心的民族文化产业带,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位于中国西部腹心,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繁衍迁徙和沟通交流的重要廊道,区域内自然生态独特,文化形态多样,文化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沉积带,在我国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藏羌彝走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已不再为专家学者们独享,它已经从学界走进了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规划视线。近年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相关地区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大做文章。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知名风景旅游区九寨沟,每天晚上有九场演艺表演同时上演,不绝于耳的“扎西德勒”与豪爽的酒歌让这里每年能接待观众 68 万人次,实现产值 1.2 亿元。“蓝天雪域为景,碉楼青山为台”的中国羌族博物馆、凸显羌藏文化民俗的汶川县映秀镇,是“云朵中的民族”——羌族文化产业的内容。在四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重点项目有 660余个,完成投资 20 多亿元。

藏羌彝走廊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的、强势的文化相比较,是属于边缘的弱势文化,往往被误认为是“欠发达的”。但是该区域内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特征蕴藏着与主流文化有别的“文化因子”,从而具有了独特的文化经济价值,也是主流文化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利用和保护好这一民族文化珍品是藏羌彝走廊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旅游业是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藏羌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当地重要产业,旅游业产值逐年增加,平均增速超过了25%,在地方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这种“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已在藏羌彝走廊经济发展中形成共识。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寻找资源转化点,探索经济发展路径,实现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三)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河洮岷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大环境。

近年来,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总体上呈逐年加快的趋势。根据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2.03亿元,较上年增长19.1%,占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的1.24%。甘肃省有文化产业企业3887家,从业人员9.65万人,资产为259.51亿元。从绝对量来看,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的30.74亿元增加了31.29亿元,增长了1.02倍;从增长幅度来看,2006年至2011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总体上呈逐年加快的趋势;从平均增长速度来看,2006年至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5.07%。

据省统计局数据,2012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呈现超常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8.17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1.4%,增速达到26.02%。文化产业资产总计、从业人数、机构数较上年分别增长了15%、16%和22%。2013年随着“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平台的建设,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4年1月17日在兰州召开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大会。省委宣传部连辑部长指出,2013年,我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制度设计更加完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招商引资质量明显提高、规划水平显著提升等特点,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在这种大的文化产业背景下,河洮岷地区拥有自己发展的优势,加上地方的各项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前景远大。

二、河洮岷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转化途径

河洮岷是古河州、洮州、岷州的简称,其所辖范围大致上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的岷县、陇南市的宕昌县的全部,以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一部分。其中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黄南藏族自治州是《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中的核心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陇南市是扩展区,地理位置独特,人文资源丰富。该区域西倚积石山与青藏高原相连接,南部隔西倾山、岷山与松藩高原相邻,东为西秦岭山地,北为黄土高原,是我国黄土高原、西秦岭山地、青藏高原的交汇地带。而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由长江、黄河的各级支流如洮河、大夏河、岷江、白龙江、黑河等形成的河流谷地,成为我国西部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民族相互交往的天然通道,也是民族学上所称的 “藏彝走廊”的北延部分,有人也将之称为中国西部的“民族十字走廊”。在河洮岷以北地区,是蒙古高原民族、西域民族活动的范围,其西、南是藏民族世代生息的广袤的青藏高原,其东面即为汉民族的传统地区——中原农耕区。处于中国西部民族走廊的地理区位,使河洮岷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相间分布之地。历史时期河洮岷地区曾孕育了羌、氐、叟、党项、吐蕃等众多的高原民族,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容纳了汉、月氏、鲜卑、蒙古、回鹘、回回等许多民族。多民族文化的共存共处,使得河洮岷地区的文化形态一直处于动态的多元化状态,因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 、藏族习俗、藏族绘画歌舞艺术;伊斯兰教文化(中国伊斯兰教的教派和门宦主要产生在河洮岷地区);保安族文化(保安腰刀);东乡族餐饮文化;撒拉族民俗文化;反映移民文化的古城堡和汉族民俗文化;反映中华民族发祥地的彩陶文化(彩陶之乡——积石山县)。

但是,资源与效益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要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使其动起来,找准自身的优势突破口,结合市场需要,进行规模化开发。

(一)盘活资源

有了这么多资源,还要让这些资源走进市场,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河洮岷地区的东乡族和保安族是甘肃的特有民族,东乡族的饮食文化和保安族腰刀享誉西北,也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洮州汉族很好的保存了明代江淮地区的遗风,是明代江淮地区民风民俗的动态博物馆;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和独具特色的藏族歌舞令人神往;野性十足的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久唱不衰。因此,区内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性的文化资源属于绝对稀缺物品,具有极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在河洮岷地区,这些资源如何利用?“请进来”和“走出去”是两个必要环节。

“请进来”是指加强自身建设,吸引外地资本进入,运营文化企业,开展文化旅游活动;“走出去”,则是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主动开拓外部市场,将丰富多彩的民族资源充分调动起来。

一是放活:培育市场主体。打破地区行政区划,同一类型文化进行整合,联合连片开发。优化旅游资源,进行企业式管理,让资源与企业与市场直接对接。只有进入了市场才能懂得资源本身的价值,才能寻找到不同资源的开发模式。在规划导向、搭建企业及项目合作平台方面,要整合、优化文化资源和产业结构,开拓新领域,挖潜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搞好产业布局,找准发展切入点。要通过策划节会活动、论坛等方式,为文化产业搭建展示平台、交易平台和链接平台。

二是抓紧:我们在河洮岷地区的调研中发现,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频临失传,后继无人,急需保护,特别是一些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严格按照“先保护后开发,以保护为主”的原则进行适度的利用,不能让这些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在商业化中丧失生命力。

三是多支持:文化产业的培育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他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资,资金来源应多元化。比如前不久黑龙江省为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出台了《黑龙江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重点项目可通过贷款贴息、股权投资、融资奖励、项目补贴等方式,分别获得不低于2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的扶持资金。河洮岷地区作为甘肃省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地方财力有限,必须出台优惠政策,营造社会化生产的投融资环境。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时候,特别是市场化的初期,一定要在政策、人才引进等各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让弱小的文化企业尽快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实现自我造血功能。

四是要对现有资源进行二次审视。除了对历史资源的审视外,还要注意有当代资源的开发利用。将遗产性开发与现时性开发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事物总是发展的,发展的事物才具有生命力,民族文化也不例外。应在保护传统风格基础上“去粗取精”,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打造出民族文化的品牌。例如刘三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自古流传的民族楷模,世代奉其为“歌仙”。自50年代初期刘三姐故事形成体系以来,由传说到舞台,由舞台到银幕,使刘三姐成为广西乃至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在国外也颇有影响,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刘三姐文化品牌。近年来,借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东风,广西重新包装打造的刘三姐文化品牌取得比较可喜的成绩,例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三月三歌节等都打着这一品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二)适度开发与资源保护

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立足当地实际,研究分析当地的优势资源是什么,哪些适合做文化产业,哪些适合做文化事业,必须考虑到文化的经济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文化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如果经营不善,就有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一、要关注“文化生态”资源的保护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保护意识的建立,在于景点的“社区保护”的具体工作。只有全面做好保护工作,切实使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不遭损坏,才能完好地保留,使它在经济浪潮中永不消失。要加强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重视与保护,使之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政策法规建设和保护规划。

第二、要杜绝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可持续发展的粗放经营。注重开发管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旅游价值上,要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挖掘和整理,形成开发、利用、保护的完整体系。

第三、着力进行修葺工作。目前河洮岷地区的民族村寨、古城古镇(洮州古城、同仁古城),由于时代的久远,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而残缺不全。应当有重点的集中力量给予恢复,保存其典型性和独有性。

三、河洮岷地区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

《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是:“合理利用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保护,培育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富民;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把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成为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为西部和民族地区的振兴繁荣提供强大动力。”

目标清楚的勾画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发展的重点领域是: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和创意产业等领域。地方政府应以此为势,加强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一)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

在政府财力支持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引进外资,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和开发力度,使河洮岷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古老的自然风貌并驾齐驱,提升旅游景区品位,布局一批民族文化体验消费场所,鼓励发展自驾游、自助游等新兴文化旅游业态。同时在知名旅游景区培育高品质、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精品和演艺娱乐场所,积极发展集演艺、休闲、旅游、餐饮、购物、健身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设施,提高河洮岷地区旅游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吸引力,促进演艺娱乐与旅游业良性互动、有机结合。比如甘南的“楠木特”藏戏,可以加强舞美设计、舞台布景创意和舞台技术装备创新,创作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同时又能让游人通俗易懂的实景演出和具有较强参与性、互动性的体验情景剧目。

(二)打造特色品牌

2014年8月,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按照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体部署,依托丝绸之路沿线丰富的文化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持续推进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合理规划、引导实施一批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突出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建成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有示范效应的特色文化产业带”。这表明国家特别重视对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发掘河洮岷地区多民族各自不同的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强化品牌意识,在保护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基础上,促进工艺美术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2011年,四川省为了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全省文化发展制定了十年规划,苴却砚首次被列入省政府的规划,攀枝花市政府专门邀请四川大学的专家组,制定了《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十年规划》。“中国苴却砚之乡”攀枝花市仁和区,也制定了《苴却砚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这两个文件都将千砚工程列为引领攀枝花文化行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项目。“千砚工程”现在已经创作雕刻了《唐宋诗意砚》《当代名家书法砚》等 10 个系列,每个系列 100 方砚台,共 1000 方。“千砚工程”的成功,推动了这块文化品牌的纵深发展,目前,总投资 10 亿元的“金海苴却印象”文化旅游项目已在建设实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具备吃、住、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攀枝花市唯一的文化旅游滨河商业区,建设内容包括玉石文化街、苴却砚博物馆、苴却砚文化体验区等。作为攀枝花市首个文化旅游商业项目,项目将苴却砚与文化旅游以及商业相结合,力求提升仁和区乃至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内涵。

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其石材主要在洮河流域的卓尼和岷县,当地老百姓也以此养家糊口和发财致富,也产生了一批洮砚雕刻工艺大师。尤其是在1999年香港回归时作为甘肃赠送给香港的“九九归一”龙砚大放异彩,使洮砚的名气和身价倍增,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洮砚的雕刻制作仍然没有走出家庭小作坊的经营模式,没能形成引领当地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这还需要地方政府联合起来打破行政区划,共同制定洮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合理有序的进行资源的开采,避免低水平、重复性的建设和资源的浪费,支持洮砚产业做大做强。

在打造和提升文化资源品牌时应当按照“资源是基础、定位是关键、包装要规范、口号是灵魂、促销是目的”的原则,在对民族文化本地资源发掘、整理、提升的基础上升华和概括品牌,突出亮点、展示卖点。

(三)延伸产业链条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盛,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发展民族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规划好产业发展布局,以旅游产业为主体,实现多样化经营的产业模式。

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支持建设保安族、撒拉族、东乡族、藏族、回族、明代江淮汉族等风情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鼓励特色旅游餐饮和主题酒店的发展,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四)树立宣传意识

“宣传也是生产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功能,使其以关怀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向世界介绍河洮岷独特的民族文化,树立新形象,展示独特的品牌文化项目,为河洮岷民族文化产业的开发鸣锣开道。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培育过程。因此开发文化产业需要大手笔,从上到下层层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抓一项成功一项,并使之形成气候。彻底改变“散兵游勇”“小打小闹”“有头无尾”的落后状态,使河洮岷的文化资源集约化,实现多重价值的多维度开发,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文化产业推动河洮岷经济发展,通过文化产业使民族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如此良性循环,河洮岷地区的发展将大有希望。

【注】文章原载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为方便手机阅读,注释及参考文献从略。

责编:李静

声 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

往期回顾

跨越时空的冒险:穿越历史与未来的魔力宝贝_跨越时空的冒险穿越历史与未来的魔力宝贝在线观看

【边疆时空】范传南 | 清代中前期北疆治边政策及其影响

【边疆时空】陈庆元 | 东海擒倭与董应举《海石铭》——纪念东沙大捷四百周年

【边疆时空】李红阳 | 元代桑哥的历史形象探析——基于《元史》《汉藏史集》相关记载的比较研究

【边疆时空】张保平 | 海上犯罪的特点与海上治安防控体系的构建

相关阅读

添加新评论